好久没更新啦…

自上个文章发表以来已经是半年有多,时间也从2020走向了2021。而其间自身的变化却大到难以想象… (不是生理上的)
所以决定这个寒假要多玩玩相机来放松一下

日用Thinkpad:年度总结

从去年暑假的某一天与那台T60相逢时算起,开始对Thinkpad感兴趣也有一年了。总的来说,我对它(们)的印象比苹果的老笔记本来得好:虽然说跟自己玩什么东西都是浅尝辄止也有关系,但主要还是被其偏低的翻车率,低廉的二手价格和独具一格的维护方式所吸引。*

对我来说,获得这些笔记本的方式基本上就是通过闲鱼了。其特点是惊喜多而货源少、散。有时为了在闲鱼上找到一台自己思虑了很久而迫切想要的Thinkpad,泡在那里几十分钟之久也是很常见的。而最近更是为了找到一张T23的掌托问了不下十几家店铺,想想也真是浪费时间呐。

总的来说,把玩这些东西给我带来最多的主要还是心态的端正。毕竟这不是全新的电子快消品,机器坏了没人给你保修(有时出钱都买不到件!),发现价格贵了也没有京东客服帮你申请价保,**这样一来事前便是要做好十足的打算,事后发现自己亏了几十块也没法去过度纠结。有时抱着这样的心态,做一些事情就能省下不少时间了。

同时,通过浏览论坛的帖子,也不难发现这些粉丝们极有折腾和实践精神:举个例子,普遍上,玩近代(‘98~) Macintosh的玩家们会夸赞一个笔记本或是电脑设计不过时,并对自己最喜欢的机型进行维护和收集。而一些Thinkpad的老主顾—-可能他们手中的T43或是其他什么古董玩意儿陪伴自己渡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六七年–为了找回这些本子以前的风光,会参加定制主板的筹款活动,而后对其改装进行讨论和交流。虽然花费是很高的,但说实话–能“复活”一台曾在自己意气风发之时朝夕相处的电脑,找回一点回忆,花上这一点又算啥呢(

总之,瞎玩儿了一年,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要请教前辈们,有一堆机子要收,还有无穷的资料要读…如果以后能学一些电路维修的技巧,复活一些报废的老主板也是不是不可能…一句话来总结,“生命不止,整活不停”吧!

*:当然,如果我能有幸收得一台Powerbook G3的话,可能感觉就会很不一样(笑)

**:但专门的论坛上也有不少负责的卖家

 

 

关于制作thinkpad驱动大礼包的想法

由于联想官网提供的驱动下载方式太屑(低效率,速度慢)我决定将那些驱动统一下载一次,然后制作批处理文件方便其他人进行一键安装。为此,需要自学一些批处理…反正是个小坑(心虚)

应该会先从T60这些我最熟悉的机器入手,方便测试。

迁移到新服务器

今天看了一下阿里云学生服务器的价格,于是做出了一项重带决定:

把自己的博客给迁到国内的阿里云服务器上。

这样一来,首先月租价格会从28减少到9元/月,且在国内访问会更加流畅。

Powermac G4 MDD: 如果早知道 维护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坑点

在新千年前后到大约03年为止, Powermac G4一直是苹果的招牌菜—漂亮的外观 , 强劲的性能, 极高的可维护性. 而现在它也较受古董mac爱好者和pc mod爱好者的欢迎. 对于后者来说, 将这种机箱改为兼容atx形式主板是一种十分能验证自己技术的, 费时费力的挑战. 而对于前者来说, 则是因为其在当年的产品线中有一定代表地位, 养起来方便(大雾)并且现在的二手价格非常便宜 (前提是卖家在本地!)

由于Powermac G4 MDD 的维护方式和传统的pc稍有不同, 利用本篇文章对维护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介绍. 

请注意: 本文所介绍的是MDD (M8570) 机型. 请用如下特征来识别它: 

光驱门是镜面, 前面板中下侧有4个进气口, 自带的扬声器有塑料屏蔽罩保护, 电源附近没有电压转换开关

由于本篇文章是一时兴起写的, 所以附图在发布文章的初期不会特别多. 之后在做维护的时候会一一补上. 

散热器

这款机器标配的铝制散热器重达2kg, 且边缘尖利, 而如此重的散热器的底下就直接是cpu芯片了. 因此, 称移除散热器为拆解中最刺激的一个步骤也不为过. 

散热器一共有4颗螺丝固定, 似乎规格都不一样, 所以需要泡沫纸来进行定位, 以免出现装回时来回尝试的尴尬情况. 你可能会注意到散热片朝机箱io方向的右侧一共有三个螺丝, 用铁片连接. 这时候应该把最外面那颗螺丝卸除, 而铁片稍后和会和散热器一起被取走. 

移除它时, 要用双手托住底座然后慢慢向身体方向拿起. 如果你的机子配有电话线接口, 那在拿掉散热器之前一定要先把那对应的那根线从散热器的缝里取出. 

CPU卡

有别于Intel和AMD处理器使用的插槽, 所有Powermac G4的处理均器附在一张 “升级卡” 上, 带有独立的供电电路, 并用专有的插槽和主板进行连接. 而处理器本身是焊接在升级卡上的. 如果你大力出奇迹…

因此, 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移除它: 首先要找到卡住处理器升级卡的一枚塑料支架, 然后在它的反对侧用两个手指抵住底部没有电子元件的部分, 施加适当的力气之后即可抬起. 接着, 把升级卡抬起更高的角度之后再把它拿出来. 

如果你想在cpu卡拿掉之后清理一下塑料支架, 那么只需要往上提就可以拿走它, 没有任何卡扣或者坑人的东西. 

CPU卡最好放在防静电袋里妥善保存, 远离任何尖锐物件. 在重新安装的时候, 鉴于处理器的发热量巨大, 一定要抹好硅脂. 而硅脂的覆盖方式一般采用点一下再用散热器直接压平的方法即可. 量的大小参考笔记本

(所以这笔记本大小的古董U为啥发热跟电暖器似的)

IDE线

如果ide连接线没有放到妥善的地方, 整台机器是没有办法合上的. 如果你打算强行合上, 那报废一套ide线就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主板上一共有3个ide插槽, 意味着它在不加扩展卡的情况下可以挂6个ide设备. 其中2个插槽在主板左侧, 是垂直的. 而剩下一个插槽在右侧, 是水平的. 虽然说这些插槽理论上都是可以混用的, 但是它们的位置都经过特殊设计, 如果乱走线的话关上盖子时肯定会坏点儿东西. 

左侧的ATA-33是给光驱位用的. 对应的线从这里出发, 经过硬盘架的底下, 经过光驱仓底下的预留槽, 然后翻上去最终到达光驱位. 拆装这条线的时候一定要把对应的硬盘仓和光驱位给拆下来再动手, 切不可硬拉. 预留槽底下有贴海绵胶, 在尝试移除排线的时候务必小心,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IDE线的长度至少需要60cm左右. 

左右侧的硬盘仓都是用比较短的ide线, 在某宝上特别好买. 

MDD的主板固定螺丝偏少, 因为它用了金属卡子来固定主板. 去掉一些零件之后, 向IO面板的反方向轻轻一拉即可拿掉. 在尝试移除主板之前, 一定要检查一下是否所有螺丝都卸除了, 以及插槽和IO上还有没有未拔去的线缆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 MDD的拆装思路跟大部分电子产品还是类似的: 拆的时候螺丝和组件要全拿掉再进行下一步, 反之亦然. 如果你的手里有一台mdd并想对它进行升级, 请一定要先仔细地阅读教程, 观看拆解视频并熟记于心之后再动手. 当然, 在遇到麻烦时向有实操过的爱好者请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最近又整活了点玩意儿

虽然说临近期末考试,但捡垃圾的步伐也不能停下来…

近期会整的东西主要有:powerbook G4钛合金,Mac mini G4(拟定),iPod nano3(其实就装个新后盖),iPod video 内部翻新

也许会做视频,尽请期待~

极致纤薄!

前两天拿便宜价收了一台iPod nano4,今天总算是到啦

我已经导入了一些自己的歌曲(看屏幕底部的展示栏能发现,hhhh)请期待评测吧

另:iPod3/4/video/classic/nano5的文章其实都写了,但细节部分的修补还在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