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mac G4 MDD: 如果早知道 维护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坑点

在新千年前后到大约03年为止, Powermac G4一直是苹果的招牌菜—漂亮的外观 , 强劲的性能, 极高的可维护性. 而现在它也较受古董mac爱好者和pc mod爱好者的欢迎. 对于后者来说, 将这种机箱改为兼容atx形式主板是一种十分能验证自己技术的, 费时费力的挑战. 而对于前者来说, 则是因为其在当年的产品线中有一定代表地位, 养起来方便(大雾)并且现在的二手价格非常便宜 (前提是卖家在本地!)

由于Powermac G4 MDD 的维护方式和传统的pc稍有不同, 利用本篇文章对维护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介绍. 

请注意: 本文所介绍的是MDD (M8570) 机型. 请用如下特征来识别它: 

光驱门是镜面, 前面板中下侧有4个进气口, 自带的扬声器有塑料屏蔽罩保护, 电源附近没有电压转换开关

由于本篇文章是一时兴起写的, 所以附图在发布文章的初期不会特别多. 之后在做维护的时候会一一补上. 

散热器

这款机器标配的铝制散热器重达2kg, 且边缘尖利, 而如此重的散热器的底下就直接是cpu芯片了. 因此, 称移除散热器为拆解中最刺激的一个步骤也不为过. 

散热器一共有4颗螺丝固定, 似乎规格都不一样, 所以需要泡沫纸来进行定位, 以免出现装回时来回尝试的尴尬情况. 你可能会注意到散热片朝机箱io方向的右侧一共有三个螺丝, 用铁片连接. 这时候应该把最外面那颗螺丝卸除, 而铁片稍后和会和散热器一起被取走. 

移除它时, 要用双手托住底座然后慢慢向身体方向拿起. 如果你的机子配有电话线接口, 那在拿掉散热器之前一定要先把那对应的那根线从散热器的缝里取出. 

CPU卡

有别于Intel和AMD处理器使用的插槽, 所有Powermac G4的处理均器附在一张 “升级卡” 上, 带有独立的供电电路, 并用专有的插槽和主板进行连接. 而处理器本身是焊接在升级卡上的. 如果你大力出奇迹…

因此, 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移除它: 首先要找到卡住处理器升级卡的一枚塑料支架, 然后在它的反对侧用两个手指抵住底部没有电子元件的部分, 施加适当的力气之后即可抬起. 接着, 把升级卡抬起更高的角度之后再把它拿出来. 

如果你想在cpu卡拿掉之后清理一下塑料支架, 那么只需要往上提就可以拿走它, 没有任何卡扣或者坑人的东西. 

CPU卡最好放在防静电袋里妥善保存, 远离任何尖锐物件. 在重新安装的时候, 鉴于处理器的发热量巨大, 一定要抹好硅脂. 而硅脂的覆盖方式一般采用点一下再用散热器直接压平的方法即可. 量的大小参考笔记本

(所以这笔记本大小的古董U为啥发热跟电暖器似的)

IDE线

如果ide连接线没有放到妥善的地方, 整台机器是没有办法合上的. 如果你打算强行合上, 那报废一套ide线就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主板上一共有3个ide插槽, 意味着它在不加扩展卡的情况下可以挂6个ide设备. 其中2个插槽在主板左侧, 是垂直的. 而剩下一个插槽在右侧, 是水平的. 虽然说这些插槽理论上都是可以混用的, 但是它们的位置都经过特殊设计, 如果乱走线的话关上盖子时肯定会坏点儿东西. 

左侧的ATA-33是给光驱位用的. 对应的线从这里出发, 经过硬盘架的底下, 经过光驱仓底下的预留槽, 然后翻上去最终到达光驱位. 拆装这条线的时候一定要把对应的硬盘仓和光驱位给拆下来再动手, 切不可硬拉. 预留槽底下有贴海绵胶, 在尝试移除排线的时候务必小心,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IDE线的长度至少需要60cm左右. 

左右侧的硬盘仓都是用比较短的ide线, 在某宝上特别好买. 

MDD的主板固定螺丝偏少, 因为它用了金属卡子来固定主板. 去掉一些零件之后, 向IO面板的反方向轻轻一拉即可拿掉. 在尝试移除主板之前, 一定要检查一下是否所有螺丝都卸除了, 以及插槽和IO上还有没有未拔去的线缆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 MDD的拆装思路跟大部分电子产品还是类似的: 拆的时候螺丝和组件要全拿掉再进行下一步, 反之亦然. 如果你的手里有一台mdd并想对它进行升级, 请一定要先仔细地阅读教程, 观看拆解视频并熟记于心之后再动手. 当然, 在遇到麻烦时向有实操过的爱好者请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于我在拆开一台古董iPod做的清理

前两天试着拆了台iPod(4thgen,黑白屏)并尝试将其改成以sd卡为储存介质的固态机,但很遗憾以失败告终。后来去问了专门做这个的店家,得到的答复是按照他的测试此款机对sd卡的兼容性特别不好,而即使某次侥幸成功刷写进了固件也不代表以后能够稳定运行。

于是乎,我打算把那块toshiba古董硬盘塞回去。但塞回去之前,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强迫症的需求,还是将机内的卫生打扫了一下。

由于整机密封不错,所以并不会出现主板上有一大坨会然后要用洗板水擦好久的情况发生。但是!苹果为了让硬盘的防震胶条和机身更好的贴合,往防震胶条的里面加了不少双面胶。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极没有远见,虽然也没几个人用iPod了…

这些双面胶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老化,而因为外部湿气的侵入将胶水带到了附近的地方,所以一拆开会发现硬盘胶条外侧也是黏糊糊…以下是我清理机内具体的步骤

0.鉴于这些胶水过于难缠,为了让自己的手不遭殃,笔者在此强烈建议先戴上一次性手套。

1.然后把防震胶条像平时扯双面胶一样扯下来。扯下来的部分一定不要摆放在作业本,书或者其他奇怪的地方附近,不然那些东西也会遭殃(笑)接着就可以把里面藏着的双面胶撕掉了

2.把防震胶条放在一边,用 1比2 的比例 水配洗手液(是的,只用水洗不干净,洗手液少了也不能搓掉),然后大量地涂到胶条的每个角落并用一些力揉搓约2分钟。注:此时其他东西应该妥善放置,在防尘和安全上考虑的话,应该在表面垫餐巾纸,金属壳和塑料壳朝下放在桌面上。

3.用大量水洗干净,在洗的时候也要用力揉搓胶条。

4.用餐巾纸彻底压干残留的水,也可放在太阳底下稍微晒一会儿,接着用洗耳球吹掉灰尘

5.然后用洗耳球吹掉主板上的灰尘,侧着吹效果好一些。

6.将磁盘回装,注意不要把胶条装反了(如果一开始没拍照记录也可以看ifixit)

7.用包着牙签的纸巾将前面板底部的缝隙洗一遍

8.装上所有排线和剩余部件(非常重要),将金属外壳半掩着然后把整台机子翻过来(即屏幕朝上,视机型而定),把hold按钮拨到解锁位然后开机测试。一般我会测试是否能放音乐和hold按钮是否正常工作(它们用的排线比较容易插不紧或者损坏),如果你换了新的前面板,主板或click-wheel,千万不要忘记测试一下clickwheel功能是否完好。

9.确定全部测试完毕后再将机器翻回去(正着直接合盖时磁盘可能掉出来),确认前面板螺丝全都上好 硬盘牢固的被挤在中框里 主板上没有任何异物后就将前面板和后壳对准位置然后用力压下去。

10.确认整个前面板已经被机壳“咬”住之后将机器拿到手中,然后用食指和拇指用力的将每个卡扣压入机壳中。每一个卡扣到位时应该都有“咔”一声。

11.Bingo!

关于iPod video的卡扣

之前一点时间手绘了iPod video机身卡扣的样子,但最近发现那张图有些地方不太准确,且最近正计划给家里的几台iPod改ssd时因为没有查到合适的尺寸图而深感不便。于是乎今天把机子拆开来测量尺寸然后留置作改造。下次它被装回去时,也许用的就是ssd了吧…

看完这些图后,相信你已经找出了iPod拆机的唯一一条规律:

· 大 力 出 奇 迹

因为根本弄不坏东西啊,最多换个前面板(笑)

关于iPod外壳的两种不同卡扣

众所周知,iPod系列中的所有产品都很难拆,但它们都是在各自特定的地方难拆,而全尺寸 iPod最难拆的就是外壳了。无数玩家在拆解的时候因为这里或那里的操作不当而引起了一些“事故”,轻的是把自己的指甲折了或者报废了一些工具,重一点的可以把板子整废(我还没见到过)。

拆全尺寸iPod光是需要小心不说,还要一点力气和胆量。为什么我把这几个完全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因为的确就是如此。比如,拆iPod video的时候如果犯怂反而需要提前买一块新的前面板备好——因为反复的小范围尝试会让前面板的卡扣被磨掉。

本文将会提供几张iPod前面板卡扣的手绘图,以便各位带拆解家们能在拆外壳的时候胆量更足,并通过有目的的增加塑料薄片等辅助工具来减小卡扣损坏的风险。

注意:对于某些型号的iPod,先搞清楚排线靠在哪一侧,再从反侧开始撬;iPod classic全系列的卡扣和钩子都是金属制,需要费比其他机型更大的力,同时也要注意阳极氧化铝面板的磨损情况。

所有iPod外壳只有这两种类型的卡扣,每一个型号可能都有细微的更改,但基本是大同小异

可以从图中看见,较早型号的iPod的外壳固定只是单一的简单倒钩挂在外壳上而已,而较新的iPod(video一直到classic3)都是极为难缠的暗钩。

因此,我个人建议各位在改装iPod时准备好足够的备件(包括但不限于前面板)和足够的工具(当然,机内螺丝还是不用担心的,除了部分机型用来固定前面板和金属框架的那几粒容易滑丝)

“足够的工具”差不多是:

·镊子两把

·螺丝刀一套(至少PH000、PH00、PH0批头需要有)

·6根塑料撬棒(他们能帮你提供更多操作空间,但是别妄想用这些玩意儿就可以一下子敲开外壳!)

·至少5个吉他拨片

·泡沫板子

·长指甲(扳座子有奇效)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希望能帮到你顺利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