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4代的集结号

前两天拿便宜价收了一台iPod photo,今天刚到货。快乐!

我之前本有打算就着单色iPod4代写一篇评测,但一直被搁置。看来现在是可以把坑挖大一点,一起评测这两台机子了

双胞胎。这两款机子看网图都是丑的不行,但实际上手时却发现手感上乘,远好于classic和video。其click-wheel可能是历代iPod中最大的(喂,从这代机子起才有click-wheel啊!)。

关于我在拆开一台古董iPod做的清理

前两天试着拆了台iPod(4thgen,黑白屏)并尝试将其改成以sd卡为储存介质的固态机,但很遗憾以失败告终。后来去问了专门做这个的店家,得到的答复是按照他的测试此款机对sd卡的兼容性特别不好,而即使某次侥幸成功刷写进了固件也不代表以后能够稳定运行。

于是乎,我打算把那块toshiba古董硬盘塞回去。但塞回去之前,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强迫症的需求,还是将机内的卫生打扫了一下。

由于整机密封不错,所以并不会出现主板上有一大坨会然后要用洗板水擦好久的情况发生。但是!苹果为了让硬盘的防震胶条和机身更好的贴合,往防震胶条的里面加了不少双面胶。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极没有远见,虽然也没几个人用iPod了…

这些双面胶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老化,而因为外部湿气的侵入将胶水带到了附近的地方,所以一拆开会发现硬盘胶条外侧也是黏糊糊…以下是我清理机内具体的步骤

0.鉴于这些胶水过于难缠,为了让自己的手不遭殃,笔者在此强烈建议先戴上一次性手套。

1.然后把防震胶条像平时扯双面胶一样扯下来。扯下来的部分一定不要摆放在作业本,书或者其他奇怪的地方附近,不然那些东西也会遭殃(笑)接着就可以把里面藏着的双面胶撕掉了

2.把防震胶条放在一边,用 1比2 的比例 水配洗手液(是的,只用水洗不干净,洗手液少了也不能搓掉),然后大量地涂到胶条的每个角落并用一些力揉搓约2分钟。注:此时其他东西应该妥善放置,在防尘和安全上考虑的话,应该在表面垫餐巾纸,金属壳和塑料壳朝下放在桌面上。

3.用大量水洗干净,在洗的时候也要用力揉搓胶条。

4.用餐巾纸彻底压干残留的水,也可放在太阳底下稍微晒一会儿,接着用洗耳球吹掉灰尘

5.然后用洗耳球吹掉主板上的灰尘,侧着吹效果好一些。

6.将磁盘回装,注意不要把胶条装反了(如果一开始没拍照记录也可以看ifixit)

7.用包着牙签的纸巾将前面板底部的缝隙洗一遍

8.装上所有排线和剩余部件(非常重要),将金属外壳半掩着然后把整台机子翻过来(即屏幕朝上,视机型而定),把hold按钮拨到解锁位然后开机测试。一般我会测试是否能放音乐和hold按钮是否正常工作(它们用的排线比较容易插不紧或者损坏),如果你换了新的前面板,主板或click-wheel,千万不要忘记测试一下clickwheel功能是否完好。

9.确定全部测试完毕后再将机器翻回去(正着直接合盖时磁盘可能掉出来),确认前面板螺丝全都上好 硬盘牢固的被挤在中框里 主板上没有任何异物后就将前面板和后壳对准位置然后用力压下去。

10.确认整个前面板已经被机壳“咬”住之后将机器拿到手中,然后用食指和拇指用力的将每个卡扣压入机壳中。每一个卡扣到位时应该都有“咔”一声。

11.Bingo!

关于iPod video的卡扣

之前一点时间手绘了iPod video机身卡扣的样子,但最近发现那张图有些地方不太准确,且最近正计划给家里的几台iPod改ssd时因为没有查到合适的尺寸图而深感不便。于是乎今天把机子拆开来测量尺寸然后留置作改造。下次它被装回去时,也许用的就是ssd了吧…

看完这些图后,相信你已经找出了iPod拆机的唯一一条规律:

· 大 力 出 奇 迹

因为根本弄不坏东西啊,最多换个前面板(笑)

关于iPod外壳的两种不同卡扣

众所周知,iPod系列中的所有产品都很难拆,但它们都是在各自特定的地方难拆,而全尺寸 iPod最难拆的就是外壳了。无数玩家在拆解的时候因为这里或那里的操作不当而引起了一些“事故”,轻的是把自己的指甲折了或者报废了一些工具,重一点的可以把板子整废(我还没见到过)。

拆全尺寸iPod光是需要小心不说,还要一点力气和胆量。为什么我把这几个完全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因为的确就是如此。比如,拆iPod video的时候如果犯怂反而需要提前买一块新的前面板备好——因为反复的小范围尝试会让前面板的卡扣被磨掉。

本文将会提供几张iPod前面板卡扣的手绘图,以便各位带拆解家们能在拆外壳的时候胆量更足,并通过有目的的增加塑料薄片等辅助工具来减小卡扣损坏的风险。

注意:对于某些型号的iPod,先搞清楚排线靠在哪一侧,再从反侧开始撬;iPod classic全系列的卡扣和钩子都是金属制,需要费比其他机型更大的力,同时也要注意阳极氧化铝面板的磨损情况。

所有iPod外壳只有这两种类型的卡扣,每一个型号可能都有细微的更改,但基本是大同小异

可以从图中看见,较早型号的iPod的外壳固定只是单一的简单倒钩挂在外壳上而已,而较新的iPod(video一直到classic3)都是极为难缠的暗钩。

因此,我个人建议各位在改装iPod时准备好足够的备件(包括但不限于前面板)和足够的工具(当然,机内螺丝还是不用担心的,除了部分机型用来固定前面板和金属框架的那几粒容易滑丝)

“足够的工具”差不多是:

·镊子两把

·螺丝刀一套(至少PH000、PH00、PH0批头需要有)

·6根塑料撬棒(他们能帮你提供更多操作空间,但是别妄想用这些玩意儿就可以一下子敲开外壳!)

·至少5个吉他拨片

·泡沫板子

·长指甲(扳座子有奇效)

啰嗦了这么多,还是希望能帮到你顺利拆解:)

关于自己后面几个星期/月要写的一些东西…

嗝儿,我的iPod(第四代)的那块硬盘炸了。具体情况呢就是一直敲盘。考虑到里面没有重要数据,所以直接替换之即可。

这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iPod的把玩,收集和改装现在仍作为一个小圈子存在,但其依靠的改装固态盘/电池的资料都是数年前的人们所撰写…

所以还是决定开一个坑,将那些教程没有写到的细节补全,并将一些细节用铅笔描出来以方便大家理解。

但愿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使用这些老(其实相对来说一点也不老)设备的快乐吧 ; )

最后晒一下自己的iPod大集合~(classic3硬盘炸了,放在柜子里没拿)QuQ

关于自己在入门编程时就“不想学”的一些想法

我曾经在小学就爱好过计算机,虽然都是半吊子级别——不知道机器码是什么,最高级别的操作是装系统和拆内存条…当时给自己那台MD103换了16GB内存还怪开心的,哈哈!

后来进入初中便是爱上了摄影。由于篇幅有限,之后再详述。

而现在在高中里安顿下来(注:第一年主要集中在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时间安排能力,etc.)后便又想摸自己的老本行了。究其原因,还是看到了学长做的那些玩意…然后藏在我脑子深处的那些东西就自然而然的被翻出来了。

接着是“三分钟热度”:买了好多书,天天泡在小房间里摸鱼 和 收各种老电子产品拆了玩。但这些终究不是自己做的东西,而即使是拆解和维修也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层面:换总成/组件。于是便拿起自己买的那一坨书开始随便翻起来,翻完了在编辑器里敲个循环程序就是天伦之乐。

这种低级的趣味终究经不住时间的打磨,一个月后,我便把编程书丢在了书架上吃灰并整日无所事事,手机使用时间飙升。

今天在看了几个计算机科学入门用的视频后突然想起学长之前说的话 大概是 “想入坑先得知道自己做什么 从一个project来学习各种东西” 云云。又做了一点思考,发现可以做如下比喻:假如不会编程而直接用现成资源,相当于自己“只会用螺丝起子,没现成的螺丝孔就是不能旋螺丝进去”;会编程而不会用现成资源或许是“会用各种工具攻螺丝孔但制作螺丝的技术不精”;而既能编程又能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程序员们留下来的)资源(比如git上的,或是各种书籍),就是“自己攻了孔,而把别人制作的工艺精湛的螺丝给旋进去,并能学习和讨论这种工艺”。而后两项的前提便是“自己想在这个地方旋上螺丝”,即因一个原因或者目标而有欲望在这个领域去学习和进步。

如果目前我在这方面想通了1/4,那也许能把这个小博客维护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就算是想通了2/4吧…但4/4是不可能的。科技与时俱进,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即使是顶级的程序员也不能免俗。

由于现在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门外汉,这篇博文里的一些观点可能不成熟,见解或许不完整。恳请大家对我这些不成熟的想法予以批评或提出建议。

关于自己的简介

24岁,是学生。(迫真)

目前在上海市松江区某野鸡学校就读。

对摄影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但主要集中在器材方面;虽然拍照也不是完全不会拍

身边有一群很厉害的人,但是自己并不厉害…

比较半吊子,即做事做到一般就放到一边

有自制相机的想法,但近几个月的成果是拆坏了两台iPod

爱听音乐,但范围不广(虽然期望能广泛的涉猎),主要原因可能是手里的那副耳机不适合听大编制交响和资源太难找…

对各种交通工具有兴趣,但在知识储备上依然是个半吊子

是某个以水果为命名制造电子产品的公司的粉丝。与一部分水果=好的人不同,对于其推出的产品好坏还是会自己分析一下